三、科技发展
【第1/8页】
书屋【shuwu.org】第一时间更新《科学春天》最新章节。
●邓小平说:“人是最宝贵的财富。我们有几万留学生在国外,这是财富,要争取他们回来。”
●华罗庚说:“村老易空,人老易松,科学之道,戒之以空,戒之以松,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。”
●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说:“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,他是当之无愧的。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,也是世界的骄傲。”
●科技发展
中国科大试办少年班
1985年1月26日,教育部决定,在北大、清华、复旦、上海交大等全国12所重点高等院校开办少年班,扩大少年班的试点。
围绕中国的教育,中央先是恢复了高考制度,后来,中共中央又采取了许多教育改革措施,少年班、博士后是其中的典型事例。
这些措施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进的。
早在1974年5月,物理学家李政道就提出过办少年班的设想。当年,李政道回国访问,通过周恩来向毛泽东建议:
可参照招收和培训芭蕾舞演员的办法,从全国选拔很少数,约十三四岁左右的、有培养条件的少年,到大学去培训。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,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。
毛泽东同意了李政道的建议,但因为多方面因素的限制,当时并没有马上实现。
1977年10月,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致信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,举荐江西赣州13岁的天才少年宁铂,方毅对这封信作了批示。
11月3日,这封得到方毅亲笔批示的信,直接促成几个月后,中国科大少年班的诞生。
1978年3月,中国科大创建了少年班。并于3月8日,举行了第一期少年班开学典礼。
少年班创办的消息一传出,引发海内外的广泛瞩目。对于以“神童”宁铂为代表的少年班的出现,无疑是那个年代上演的最振奋人心的“青春励志大片”。
少年班的创立,是为了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,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,推动中国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。
中国科大原副校长尹鸿钧用“人才战略”来描述了少年班成立的意义。他说:
在那样一个科技人才严重断档的特殊年代,少年班的出现是服务于国家的人才战略需求的。
1978年3月18天,全国科学大会召开。邓小平同志在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,指出“在人才的问题上,要特别强调一下,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、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”。邓小平讲的打破常规,可以说是中科大少年班的最直接写照。
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,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。尽管少年班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偶然,但却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新,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实践。
1978年10月,不到14岁的郭元林告别父母,踏上了开往合肥的列车。当时与郭元林一路同行的还有比他还要小两岁的张亚勤,他们是在得知同时考上中科大少年班之后,相约结伴而行的。
1966年,张亚勤生于山西太原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,父亲读完大学后曾分别在大学、中学任教。5岁时,父亲离开了人世。从此,巨大的生存压力便降临到他们一家人的头上。
张亚勤3岁识字,5岁上学。与普通孩子的死记硬背不同,他对图像有天生的敏感。幼年时期,他就显现出了非凡的记忆天赋。张亚勤回忆说:“我从小看什么东西都能记住,可以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。”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小说推荐:《港综警队话事人》【抖音推文】《规则类怪谈扮演指南[无限]》《跳崖后全京城追悔莫及》《四合院之车门已焊死》《重回年代赶海打猎》《破云》《天命之上》《世子你别乱来》《谍海青云》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